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2 (第1/4页)
式,官道由国家全权负责修建,剩下的小道便分给各地官员,甚至可以给当地乡绅,由他们出面去雇人来修,凡是愿意出资承包路段的,这些路都可以用他们的名号来命名,只要大魏在一日,就绝不改,并且可以在路边立牌,将对修路有贡献的记载下来,名传后世。 这样一来,原本需要国家全部承担费力组织,缓慢进行的,分散成千百个,即减轻了负担,也可以同时一起进行。 正好如今过了春播,不缺人手,若能赶在秋收冬日来临之前将路修好,这个冬日过年定然会热闹许多。 于是隔天上朝,元清帝便将要修路的事宣布了出来。 修路是好事,但众大臣不知道土豆玉米红薯的存在,担心修路花费太高,一旦发生天灾,国库不够赈灾,持反对意见。 再者,如今的官道好好的,为何要修,水泥又是何物? 元清帝早有准备,营造司带着水泥进殿来,给大家演示一番,又将凝固好的水泥石板搬来给大家看。 周宗夔又站出来,将商议好的政策说与众人听,一听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再一算成本,顿时争前恐后同意了,连元清帝说的等竣工验收才付款的提议也没有反对。 于是大魏首批包工头们至此诞生。 如果说长安整个五月上半月的热门话题被皇后几人承包,下半月则被修路这件事承包了,各种消息层出不穷。 很快元清帝就看到了由工部记录整理出来的,关于长安路段的承包分配。 修路不是小花费,官员们有承包的资格,却没有足够的钱,当然就算有,也不会表露出来,这不是自动跳出来承认自己贪腐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