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7章 三段击与八步训练法 (第1/4页)
朱栽圳在值房中给赵士祯画了一幅图。 图上是一支火铳,火铳的前段画着一柄刺刀。刺刀长约两尺左右。 赵士祯惊讶:“王爷您这是什么意思?把刀装在火铳上?” 朱栽圳微微点头:“没错。咱们缴获的那批倭寇火铳,长约四尺。你能不能造一种刀,用铁环取代刀柄,让刀可以固定在枪身上。” 大明营造尺,一尺等于后世的三十二厘米。也就是说,倭寇的鸟嘴火铳长约一米三左右。 十六世纪的火铳手,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任何近战能力。一旦被冷兵器近身,就没有还手之力。遇到骑兵更是只有挨砍的份儿。 此时的欧罗巴,步兵战术是长矛兵与火绳枪兵混编,达到近战时保护火绳枪兵的目的。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也就是说,长矛兵跟火绳枪兵成了不可分离的连体婴。 这种状况一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法兰西人皮塞居发明刺刀后才被改变。 加装两尺左右的刺刀,能够让火铳手在面对冷兵器时,拥有一定的自卫能力。 赵士祯若有所思:“这应该比仿制弗朗机炮要容易。” 朱栽圳道:“打造两万支刺刀需要多少银子,你去藩台衙门找王国光要就是了。” 赵士祯道:“王爷称这种刀为‘刺刀’?倒是名副其实。这刀装在火铳上只能突刺,不能劈砍。” 朱栽圳出得兵备道衙门,来到了军营。戚继光、唐顺之等人已经等在了那里。 两万新兵如一杆杆标枪一般站在校场上。 朱栽圳有些抱歉的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