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群英_224宋恭帝母子出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24宋恭帝母子出家 (第5/6页)

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

    忽必烈忽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为他们找了个“有前途”的职业: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全皇后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安排出家,从此骨rou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皇天不负有心人,不数年,赵显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

    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了他的喇嘛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过中原那片魂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宋徽宗赵佶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暗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宋太祖宋太宗可曾料到他们的子孙竟然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高山峻岭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有个传说,朱元章成立明朝后,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