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59 (第2/4页)
,诸位父老大可放心,无需着急。捕来的蝗虫可晒干磨粉,方法不难,市价比鲜货高上两成。” 圣旨下得及时,治所方法得当,有将兵带头灭蝗,又有商队运来的粮食,幽州的灾情迅速得到缓解。 知晓商队北上,此间有桓汉天子的授意,幽州百姓由不信到感念,赞颂之声不绝。 “都是汉家百姓,官家如何不忧心?” 这样的话一传十十传百,治所官员都有耳闻。 王刺使很快察觉这种变化,却是无计可施。 哪怕知晓情况不对,也无法强令百姓,更不能驱逐南地商队。如果一意孤行,甚至会引起民乱。 幽州灾情迅速缓解,貌似安稳下来。 实际上,从刺使以下,州郡县官员都有预感,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借这次灾情,桓汉正在慢慢渗入北地,凭借手中的粮食争取民心。 对方做得光明正大,当地官员无可奈何。 拿人? 以什么借口? 对方市粮,不安好心?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眼见商队四处活动,传播桓容的仁厚之名,桓汉的仁政逐渐深入人心,当地官员始终无可奈何。 说一千道一万,他们还要靠着南边的粮食救命。 近年不是大旱就是飞蝗,幽州已经连续三年粮食歉收乃至绝收。边界又面临兵祸,长安必要先筹备军粮,未必有余力赈灾。 真将南边的商队逐走,州内百姓要么拖家带口逃荒,要么就只能活活饿死。 作个爱惜百姓的好官,对商队的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忠于朝廷、坚持作个忠臣? 刘刺使从不知道,自己会面对这样一个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