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三藩起义始末 (第8/10页)
两头摆、走中间路线能成功的?明代沐家?毕竟是少数,何况条件还不一样,人家和皇上啥关系! 康熙大帝原本被鳌拜捏在手心,辗转反侧,也腾不出手来,如今好不容易自己亲政了,当然要过一把瘾,这样一来就体现出他杀伐果断的(性)格了。 康熙想的极为简单,如果成功撤除三藩,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打压鳌拜打下基础,更别说撤除三藩之后,防御三藩的八旗军队也可以腾出空来,专心对付大明华山与南宋金钱。 只是这次,康熙大帝另一面表现得不是时候。军国大事岂能儿戏?他想得太单纯、太幼稚了,纯稚得让人不可理解,简直匪夷所思。 如果给他个三两年亲自处理政事的机会,他也许会变得更为老练一些,但是现在的他,名义上是亲政了,但是其实还是被鳌拜拿捏着,哪里有这样的经验? 一失足顿成千古错! 康熙大帝对实际情况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更未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三藩们的真实想法,迫切、冒进、固执、专断,完全占据了他的大脑,竟天真地以为,只要他的圣旨一到,他们马上会卷着铺盖回老家,困扰朝廷十几年的问题立刻就解决了。 三藩之中,耿精忠暂且不提,且说吴三桂,接到皇上恩准撤藩的圣旨,简直当头挨了一棒,可想而知那是啥滋味。热血疆场上的出生入死、云贵高原上的苦心经营、荣华在手的富贵人生、权势在握的叱咤风云、昔日君主的皇恩浩荡、今日圣上的恩断义绝,等等,犹如过电一样,在他脑海中闪现,内心翻江倒海、痛苦不解、委屈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