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71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714节 (第4/6页)

,只需要调整炮口的方向,就能控制炮弹发射的方向。

    技术原理说起来很简单,研究还是很复杂的。

    其主要就是磁场对f射线的干涉,内部需要非常强力的磁场,f射线释放瞬间才会受到影响偏转方向。

    “我们采用的是螺旋磁场干涉,但不是外层设备那样,而就像是弹簧的形状……”

    “以那样的干涉形态,让f射线从弹簧状磁场线中间穿过。”

    薛海涛解释说道。

    薛海涛是一位顶尖的电磁专家,也是f射线实验组电磁领域的第二人,第一人自然是最有权威的汤建军。

    汤建军正在负责核聚变工程项目,研究大部分工作都是薛海涛带领团队完成的。

    廖建国说完了技术和实验,就开始憧憬起来,“我们现在的技术,f射线能覆300公里以上。”

    “如果再远一些,甚至能够到空间站。”

    “现在已经真正成了卫星武器了,三百公里,都在控制范围之内……”

    第四百八十章 波,至关重要,这个世界还有公平可言吗?

    “f射线覆盖的范围足够大!”

    “如果内置能源强度更高,覆盖的范围就会更大,低轨道卫星都会在射程之内。”

    “现在又保证了精准度……”

    廖建国的话音里满是期待。

    王浩点头肯定了f射线组的成果,但对廖建国所说的‘卫星武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覆盖范围确实很高,但说起卫星武器,如果有卫星从头顶经过,你们确定能用f射线击中吗?”

    “这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