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传_第十章三十年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三十年代 (第5/7页)

解西方的。他中了进士,又是翰林院的翰林,这是人所争羡的,他也是国民党党员,在成立兴中会时,他和中山先生很密切。在康有为、梁启超保皇党瓦解之时,到法国、德国去求学。他归国做北京大学校长之时,把学术自由奉为第一要事,在北京大学里,教授的新旧派是兼容并包。他聘请旧派名儒刘师培、黄侃、大名鼎鼎的辜鸿铭。辜鸿铭在人人都已剃去了辫子之后,他还依然留着,表示忠于清朝。著名的英国小说翻译家林纾,他仍然称白话文为amp;quot;引车卖浆者之言amp;quot;。他曾写过洋洋万言的长文为文言辩护。另一方面,蔡元培也为胡适、陈独秀、沈兼士和新青年那一派敞开了大门。蔡元培平易近人,不斤斤于细节。蔡夫人曾经说:amp;quot;米饭煮得好他也吃,煮焦了他也吃,amp;quot;但是对重要的问题则严格认真,绝不妥协。我记得反对凡尔赛和约割让山东半岛给日本时,蔡元培站起来说话,他的声音很柔和,他说:amp;quot;抗议有什么用?我是要辞职的。amp;quot;第二天,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搭上蓝色的京沪快车离开了北京。

    他吃饭时总是喝绍兴酒,就像法国人的边吃边喝一样。

    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时,他任命我为英文主编。我每天早晨和他同乘一辆汽车,因为我们俩住得距离不远。我恐怕当年是个爱说话的青年人,但是他总是很客气的说:amp;quot;是是,你的说法不错。amp;quot;

    当时有一位杨杏佛,是蔡先生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