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_349【留学基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49【留学基金】 (第2/4页)

为全资助学,每月甚至有少量生活津贴;另外30人为勤工俭学,只负责来回船票和前两个月的生活费,剩下的都要靠学生自己打工维持。

    南方地区的留学招生由蔡元培负责,留学预备班设在上海。

    不论南北各地,不论年龄长幼,原则上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报名申请。每年5月初进行考试,成绩最优的20人获得全额资助,成绩稍次的60人获得勤工俭学资格。

    也即是说,周赫煊每年要花费12万银元,资助来自全国的80位学生留洋。

    留学基金计划定下来后,各大报纸陆续发布消息,特别提醒那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提前准备,因为5月份只有上海和北平两地才有考场。

    此消息一出,全国震惊。

    每年12万银元啊,这可是笔大数目。

    就拿如今物价最高的上海来说,1银元可买16斤大米,可买5斤猪rou,可以买6尺棉布。按购买力来换算,此时的12万银元,至少相当于2017年的700万到1000万人民币。

    不说舍不舍得,每年能拿出这么多钱来,那也是难以想象的啊。

    好些人都不相信,认为这是个假新闻。因为即便是某些大老板,一下子拿出12万元现金都有些困难,需要花时间筹措才行,周赫煊每年上哪儿找这么多钱去?

    即便周赫煊卖内衣赚了不少,办报纸、写文章也收入不菲,但也经不起这么花啊,他的钱顶多能撑个两三年。

    报刊杂志可不管,反正一个劲地吹捧就是。

    《申报》盛赞周赫煊为“名士之楷模”,《新闻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