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9 (第1/4页)
题,是我在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已有的想法。 我们早就习惯在文学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上,进行中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然而从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的中西比较上,似乎还比较陌生。其实,在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与抽象的观念和概念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且深厚的文化层面,就是人作为文学的主体,对趣味的追求。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体验,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 我本人即是一个有着异于常人趣味和性癖的人。自从启蒙以后,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我曾苦苦压抑,为自己的异常而纠结万分,痛苦不已。 我过很多心理学专著,试着从心理学上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然而在我从事的科学领域,在我将其视之为孜孜不倦的毕生追求的文学殿堂中,我找不到接纳自己的位置。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那一天之后,我突然发现,原来趣味本身,也是可以研究,可以进行中西方比较的。 “离开了趣味的基础,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1 趣味有时代性,但同时也应当有个人性。 我于是在国文大开设了的选修课程,进行趣味审美内指化的研究。这部书也是以这门课的讲稿为主要文本的,在此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