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4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42节 (第3/8页)

是为什么十九世纪以前,炮兵大多都是实心弹,杀伤力并非很强,准头、射程也很差,但一众军事家却已然非常重视炮兵的原因。

    因为炮兵造成的伤亡是持久而突然的,一旦自己的步兵单方面暴露在对方炮兵范围内,就会持续不断的造成伤亡。而且这种伤亡是突然性的,难以避免的,长此以往,军队就算不崩溃,士气也会一直往下掉,最后只差一场冲锋,就会被彻底击溃。

    故而我们翻看鸦片战争的战斗细节时会发现,晚清军队并非是被英国的步枪火炮击溃的,而大多是在人家刺刀冲锋时崩溃的。

    孔有德对攻城失利倒是还可以接受,胜败乃兵家常事嘛,但真正让他气闷的却是明军城头上那不知道从哪弄来的犀利火炮。

    自己麾下二十门红夷大炮,一战就没了四分之一。要知道,这种大口径的红夷大炮,纵观整支清军也不过四十多门而已。

    除了火炮以外,还有更珍贵的炮兵也上伤亡了几十人,这年头的中国还没有建立专业的炮兵学校,故而一名优秀的炮手,那都是炮弹喂出来的,极为珍贵。孔有德手下堪用的炮手,也就两百多人而已。

    全节在一旁似是看出了自家王爷所想,在旁建议道

    “要不下次我们把大炮分散开来布置,这样就不易被对面击中了。”

    孔有德轻叹一声

    “目前也就只能如此了。”

    将炮兵分散开来当然可以降低被击中的风险,但这也意味着大炮杀伤力会大幅降低。

    因为这年头大炮和火铳一样,准头极差,故而必须要以好几门甚至十几门向同一目标射击,才能造成集火杀伤。一旦分散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