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833、历史地位 (第3/7页)
能够建立这一功勋者,整个炎黄文明历史之中,又有几个? 后者,也就是车同轨,乍听起来,似乎就只是简简单单的将马车的轨道制定了一个标准而已,似乎并没有什么。 可真是这样吗? 历史上,约翰牛将马车两匹马屁股之间的距离长度,规定成为火车轨道标准宽度,如今更是成为了整个地球火车轨道距离的标准。 但这一标准在区区一个岛国之中,可谓足够,但换成世界岛,只能说是万般无奈。 难道我们不知道更宽的轨道,能够让火车的行驶更加的稳定,运送的货物更多吗? 可知道了又如何?整个世界所有国度,已经这样了,想要改变炫耀耗费的代价有该有多少? 有些国度拥有这样的财富去改造,其他国度呢? 有些人改了,其他却依旧遵循原本,是不是意味着但凡这个国度的火车出了自家国门,就根本无法继续前行了? 相互之间的通畅,甚至于还不如坚持原本那草蛋的标准呢。 这才是标准的可怕,只要他给了明确的数字,不管对错,他势必都会影响着后续许多年,甚至于是无数年。 然这份影响力,并不仅仅如此。 标准,最好的一面,对生产力的促进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就以始皇帝时期车同轨为例。 当一统之前,在这份标准没有出现之前,任何一个匠人,都是随意为之,今日他将车轨做成两米,明日就可能是两米一,完全人有心中高兴与否。 匠人尚且如此,更别提一城一池,更别提一国一度,当时的天下间,这些车马可谓千奇百怪。 它们是好看了,百花齐放了,可对生产力而言,却也是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