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36 (第2/4页)
是能负担的起的。 如此安排之下,乡村的火药桶算是降下了温度,城中因为有了更多的劳动力,消费水平也就更多,徐秀看的明白,只有消费出去,财富流动起来,这个市场才会繁荣。 眼下,老百姓的情绪安抚的很好,社会安定,就是有些小偷小摸,在徐秀的毫不留情之下,强势弹压,也恢复了往日的平和。 能够做到这个地步,惊呆了许多人的眼睛。 谁都不能不承认,那就是江宁县的确是个有能力的官员,在其他各县都为旱灾扰乱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江宁县,却一枝独秀那样的平和,不去农田里看,根本就不会认为这是个遭旱灾的县城。 张璁佩服道:“东家将来能上地方志的循吏传。” 循吏者,通俗讲就是能干活,不挑事,地方志,那只能是江宁县一县的地方历史。 徐秀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有更远大的目标,道:“能干活的官员其实很多,不挑事的官员也有很多,但为什么显得不多?那是因为各种掣肘太多,上有长官压着,底下有油吏地方大户挤着,理不清这些,又怎么做事?能干活,不挑事,又能搞斗争,三者合一,才能做事,孤儿循吏才显得少。可是,秉用你觉得我会是不挑事的人吗?” 显而易见,那封早已经搅得朝廷到处在吐口水,对喷,若说不挑事,显然不是。 ☆、第92章 大旱灾珍珠米 正德三年八月,东南荒歉,军用不能足数。《 正德三年十月壬辰,苏松常、镇应杭,东南六府地方以旱灾甚,巡按御史请奏减免常税。户部言:征一分五厘,以备漕运。上从之。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