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36 (第3/4页)
落在朝廷有心人的眼中,江宁县徐秀的那封可谓是来的恰到好处。 许多原先心中早就有的想法,顺势连贯在了一起,也提醒了他们,这是一个十分自然,却又合情合理合法的一个好政策,顶多争吵些日子,可争吵,又是他们最不会惧怕和嫌麻烦的事情。 事实上,本身由一个七品小官提出的说法,实难激起风浪,可当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上本后,一切就都不同了。 一名三品高官,封疆大吏上本,谁都不可以无视,就连徐秀那个藏在公文堆里的奏本也被一同起了出来。 随后都御史陈金等人,连本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一项十分重大的国策终归需要慎之又慎,想要那么快出台,也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有赞同的,自然也有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假大空,天朝上国在乎蝇头小利,岂不被人笑话。 笑话归笑话,能够拿到口袋里的银子最为重要,自然也成了另一派的观点。 国朝官员的脾气,如果放在整个历史上,那也可以算是又臭又硬了,两派对吐口水,打口水仗,一时间弄的内阁也不好轻易表态,只好等事态稳定一些,再从中调和六部。 可心中,倒也记住了这个风波的源头,江宁县知县,徐秀字峻嶒。有人谓之不知深浅,有人谓之不识时务,也有人谓之实为良方。 对他本人是福是祸,却也不好多说。 姑且不表朝廷对于市舶司收税的事情纷纷议论。 且说东南的旱灾已经宣告歉收。 待到八月秋收,原本喜气洋洋的农户们均是愁云惨雾一片。 任谁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